稱霸世界的液晶電視可能退出歷史舞臺。最近抽空看了一些書,說說未來的屏幕。
我小時候的屏幕是顯像管技術,就是那種很厚很重的電視機。
再大一點顯像管技術就淘汰了,隨之出現了三種技術流派。
一個是背投電視,一個是等離子電視,另外一個是液晶電視。
背投電視是將屏幕和投影系統置于一體的電視顯像技術。
如圖:

這貨清晰度較低,也很笨重,但是屏幕可以做得比較大。
當年賣得很貴,但很快淘汰。
等離子電視我就不細寫了,曾經和液晶電視有得一拼,是液晶電視的死對頭。
日本松下在等離子電視上下了血本,液晶陣營則是三星和夏普。
一開始還不知道誰能勝出。
后面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等離子被完爆,徹底退出市場。
然后世界進入了液晶時代。
液晶顯示,英文簡稱LCD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進入液晶時代后,剛開始日本人還可以參與玩一玩,但后來被韓國人利用“反周期屠刀”徹底擊敗,日本人逐步退出液晶屏制造市場。
韓國人一家獨大,最牛的是三星和LG。
我們國家也怕韓國人做大后一家壟斷,處于戰略考慮,我們必須擁有自己的液晶制造企業。
但韓國人很猛,“反周期屠刀”屢試不爽,為了對抗其屠刀,我們也采取政府給企業大量補貼的方式,幫助企業度過反周期寒冬。這家企業就是京東方,注意別把“方”字看掉了。
京東方長期是被吐槽的對象,買過它的股民心里最清楚,TMD“太難了”。
這些年賺的錢還沒有國家給它的補貼多,從生意的角度還不如當初就掛了,但這一切都有合理解釋:戰略考慮。
液晶時代持續的時間比較長,一直持續到現在。
但在近幾年,高端電視已經不用液晶顯示了,而是采用OLED顯示技術。
OLED剛開始市場份額很小,到今天2020年已經基本占據高端市場。
OLED是有機發光二極管的簡稱(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又稱為有機電激光顯示,是LED燈珠自發光。
OLED顯示技術具有自發光、廣視角、幾乎無窮高的對比度、較低耗電、極高反應速度等優點。
但是成本高,價格自然比液晶電視要貴。
成本高賣得貴是缺點,但能占據高端必然有液晶無法比擬的優點。
優點:
(1)OLED是自發光,可以保證畫面不失真,能實現廣角觀看。
(2)材料比較輕薄,可以讓電視變更薄,適應國人消費心理,更薄也是發展趨勢。
(3)適應極寒氣候,北方朋友首選。液晶不耐極寒。
(4)色彩比較飽滿,因為對比度高。色彩當然是很重要的。
(5)可塑性非常好可以采用塑料和樹脂等材料承載,因此便攜性強,方便運輸,相比而言,液晶的承載剛性要求高,不然隨時碎屏給你看。
目前是OLED稱霸高端,液晶(LCD)稱霸中低端。
接下來要登場的是推大人今天要寫的主角。
也是本文最值得一看的地方。
主角還未大規模量產,她來自未來。
可能在幾年之內她就會大量進入民用市場,甚至可能徹底顛覆現在的OLED和LCD。
它就是Micro LED。
和 OLED 一樣,都是由發光二極管構成。
這意味著兩者都是自發光屏幕。每個紅色、綠色和藍色子像素會自己發光,不像 LCD 屏幕需要專用背光。
Micro LED 和 OLED很多屬性一樣,比如對比度和顏色表現,以及非常輕薄。
真正不同的地方在于 LED 材料的構成。
剛才講了OLED 中的 O 代表有機的(Organic),這不是蔬菜水果的有機,而是指在發光部件中使用了有機材料。
Micro LED 則不一樣,這種技術是在發光部分中使用了無機的氮化鎵(GaN)材料。
這種無機材料比 OLED提供更高的亮度,理論上多達到 30 倍。
在響應速度、對比度、色彩飽和度上都比 OLED 顯示效果更好。
由于是將 LED 材料縮小并放入陣列中,Micro LED 屏幕的顯示密度可以進一步突破。
理論上,如果 iPhone 11 采用 Micro LED,顯示密度可以比目前增加好幾倍。
另外采用無機材料,Micro LED 不會出現 OLED 屏幕壽命短的問題。推大人買了索尼的OLED屏就遇到單個燈珠壞掉的情況,索尼OLED目前是市面最好的,尚且如此。
同時,Micro LED 還減少了對偏振和封裝層的要求,可以使面板變得更薄。
說說能耗方面,OLED 的所謂能耗低,是實驗室里減少白色畫面與高亮度顯示做出來的數據。
我家里有能耗插座,實測常開白色畫面,能耗會顯著增加。
而Micro LED 為多量微型 LED 陣列,每個畫素都采用獨立驅動,在達到高亮度、高解析度、色彩飽和的同時,能耗比OLED 和LCD低很多。能耗到底重不重要呢?你手機1天充一次電,和3天充一次電的區別。
Micro LED能耗大概比 LCD 低 90%,比 OLED 低 50%。
Micro LED 目前仍然有很多技術難關待攻克。
我看了下論文,最難的應該是“微型集約化”,形象點就是讓100個人同時站在一個圍棋棋盤上,人就是LED芯片和燈珠,棋盤就是面板。實驗室現在肯定是能做了,但是造價很高,如果要量產并廣泛民用就涉及到一個成本問題。
目前的情況是三星在去年推出了Micro LED電視(名叫TheWallMicroLED電視),屬于概念階段,技術不夠成熟。
蘋果率先在新一代Apple Watch上搭載了microLED。
搭載了microLED的Apple Watch,如果用過的小伙伴應該很清楚,充一次電可以續航很久。
Apple Watch上的microLED是蘋果在臺灣的實驗室做出來的。
記住臺灣就好,一會會講到做這個臺灣企業(臺灣晶電)。
現在大陸這邊的最新進展情況是利亞德集團與臺灣晶電子公司成立合資公司,注冊地落戶無錫市梁溪區。
未來雙方將在在無錫建成全球首個運用巨量轉移技術實現最小尺寸 Micro LED 顯示產品大規模量產的基地,從而極大推進 Micro LED市場的發展。
利亞德表示,臺灣晶電首創全球最小間距及最小單顆 RGB LED 封裝技術。此次雙方成立合資公司,前期將投資 10 億元人民幣,建設Micro LED 顯示項目基地。該項目包含Micro LED 在大陸的設計研發、生產、銷售等整條產業鏈;亟ㄔO計劃于 2019 年 12 月底啟動實施,2020 年正式投產(2023 年達產),未來年銷售額預計可達 50 億元。
Micro LED 的大規模市場應用可能離我們不遠了。
最后寫個感慨,科學技術真的是日新月異,感覺不看書學習自己分分鐘要被淘汰,未來的時代更需要終身學習。
另外國家在液晶行業投入巨大,砸下重金好不容易扶持起來一個京東方。但是可能因為技術路線的錯誤,最后竹籃打水一場空。液晶被完全替代短時間內是不可能,因為液晶仍然有成本優勢,但是更長的時間呢?就像現在誰還在用90年代的顯像管電視機,成本再低也沒人用。
雖然不能確定液晶是否也有終結的一天,但是現在已經能夠確定液晶已經失去高端顯示市場,這難道不是一個信號?
最后補充幾句,液晶行業的反周期屠刀是建立在面板尺寸越切越大的行業周期上的。而現在的液晶面板尺寸已經幾乎到極限了,80到100寸已經是天花板,不是不能再繼續切大,而是液晶屏易碎裂,超過這個極限尺寸一是不便運輸(路損率很高),二是不便包裹封裝。
更大的尺寸需要更好的剛性外殼包裹,屏幕會越做越厚,不然工程學上實現不了。另外更大的尺寸對生產線的投入是巨大的。
液晶遇到的所有問題,LED自發光集成化都能解決。
在這里撂下一句話,人類是不會做200寸的液晶電視的,不是做不出來,而是沒有市場價值。
觸摸屏與OLED網推出微信公共平臺,每日一條微信新聞,涵蓋觸摸屏材料、觸摸屏設備、觸控面板行業主要資訊,第一時間了解觸摸屏行業發展動態。關注辦法:微信公眾號“i51touch” 或微信中掃描下面二維碼關注,或這里查看詳細步驟